保存
(Ctrl+S)
导出
提交查重
编辑区
详细报告
片段相似详情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未来我这样做教师》读后感 寿光市侯镇东岔河小学 袁莉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未来我这样做教师》读后感 最近细细品读了《未来我这样做教师》一书,感触良多。书里介绍了很多优秀老师的从教经历、经验,让作为一名普通老师的我受益良多。让我想起了我以前在学校的老师。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老师。在此之前我未曾仔细回忆过那些在我的生命历程中描画过或轻或重的笔墨的老师们。直到看到强光峰的这本《未来我这样做教师》,我的头脑中忽得就闪现出了我曾经的许多老师的身影。对他们的印象或模糊或清晰,但我知道他们其实从未远离我,就算我从来不曾提起。也让我禁不住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曾经遇到的那些老师们… 记忆的闸门打开,时光回到了90年代末,那时我刚上初中,那时我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位英语老师——张玉兰老师。30出头的她,工作极其负责,对学生也极严格。第一次接触外语,对这么新的学科又开始的好奇,到初学时的死记硬背,说是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当时的我而言,可能是一个不太情愿的事情。但是面对当时的我们,张老师始终用自己的智慧指导我们的学习,情景表演剧让我们人人参与,激发了所有人的学习热情,同时对学习掌握快的同学进行了课外活动奖励,当发现我们学习有松懈时,采用激将的方式,扭转我们青春期躁动的内心。 多年后,我也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和张老师一样,成为了一名老师。在处理种种学生问题时,在面对着青春期性格迥异的孩子时,我不时会想到张老师当年对我的当头棒喝。诚然有的孩子需要和风细雨式的呵护,却也有的孩子是需要疾风暴雨式的提点,这只是因为学生个体的不同。只有因材施教,才能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 对教育的热爱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做出的姿态,而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它自然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也悄悄地反映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上,更巧妙地洗刷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师爱是童心的源泉。教育者是否有一颗童心,对教师来说非常重要。愿意在某种意义上扮演一个孩子,假装一个孩子,是教师对学生产生真诚情感的前提。对于真、善、美的追求虚假、邪恶、丑陋不妥协,永远不忘原始的感情,永远是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作为一个成年人,老师可能有几张面孔,但面对学生,老师只能有一张面孔: 诚信! 首先在于理解儿童,对于儿童的正常的天性有一份理解,作为老师不必端着架子,把空间教给孩子,交给乐于创作的孩子们,去给予孩子们最渴望的肯定与褒扬。我也回忆起童年岁月里曾经让我难以忘怀的老师,回忆起他是如何带着儿时的我们进行着一个又一个的活动,写下了一篇又一篇生动的作文,回忆起每次评讲时那渴望上台大声地都出自己作文的冲动。知道孩子们的天性,才会去延展儿童的天性,才能够激发出没一颗种子向上的力量,理解儿童,满足儿童,才能真正地唤醒儿童,并最后成为我们记忆中永远难以忘怀的那个人。 其次在于理解自我。回顾文章,回顾每一位老师的教学,对照当今的教学,大抵看来也就有些匪夷所思了,如地理课竟然是画地图等等。这似乎与我们当今的教学大大的不一致,是我们错了,还是前辈们错了。其实都不是,而是这就是一种教学风格,一种充分的理解了自我,明白了自己的专长、爱好后,在时光中形成的一种独具一格的教学艺术。古今之差异在于我们不能,我们做不到前辈般教育在于我们不是那个时代的人,没有那份素养。依葫芦画瓢实不可取,一定要深刻的理解自我,找准自己的专长、特色,逐步地去形成适合自己,儿童喜爱的教学风格。 最后在于理解教育。文中的每一个教师都是那么可爱又可敬,尽管没有受过正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的训练,也依然做到了学生喜爱,也做到了促进儿童成长的目标。此外,文中的老师们都做到了一点,在他们的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走到孩子们中去,和孩子们在一起。常有人说老师要有威严,要和孩子们保持距离,不能对孩子们太好,也有很多从教者在此处吃过不少亏。一时吃亏就不做,明知不对还要做吗?如果每一个教育者都把自己保护的太好,位置摆的太高,那么教育想来也不过趋于平庸。 回想自己的教学工作,对于自己的学生,是不是有时要求太高了。正如一位同事说的那样,不要把孩子看得太大,他们只不过是几岁的顽童。想要真要和学生相处,就不能拿大人的思维衡量他们,用大人的行为准则要求他们,毕竟他们还不是大人。 光阴荏苒,我在为师的道路上已走过了几个春秋。我始终没有忘记在我学生生涯中的那些个特别的人,我也希望我能成为我的学生心中特别的人。我会不断地提醒自己,用爱心靠近童心,做个富有爱心和童心的人。爱学生,爱生活,做最好的老师,这是我未来教师生涯中为之奋斗的目标: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良师益友。 2021年9月